高凌燕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家和万事兴。由于工作原因,我每年写作近10万字,但工作17年来,却还是第一次动笔写自己的家庭,一时竟不知道如何写起,想来想去,就从介绍家庭成员开始讲一个我们共同面对生死的故事吧。我的公公婆婆是最普通不过的中国农民,他们善良、勤劳、朴实,他们的希望就是儿女。我老公是通信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我们都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我们能做的就是靠双手和智慧去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为了照顾怀孕的我和即将出世的孙子,公婆搬来与我们同住,这一住就是11年,如今儿子已经五年级了,和奶奶的关系最好。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妞儿,和公婆住在一起,有太多的不便,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让我们走过了很长的磨合期。直到2008年5月的一天,当我们这个小家庭一起面对困难的抉择时,才发现彼此的心竟是那么亲近。“5·12汶川大地震”震后不久,老公就接受单位安排赴川抗震救灾。其实,当我看到每次播报关于通信问题时老公皱起的眉头,我就知道善良如他、热血如他,一定不会旁观。他告诉我:看着那些画面,他心疼,想着要是我和儿子在那里面,他也许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所以他愿意去尽一份力量,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作为妻子,我能做的只有支持并默默地为他收拾行装。公婆的担心不敢跟儿子说,老人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我更清楚如果这次我阻止了老公,也许他会一生不安。老公抗震救灾的日子里,我能做的就是宽慰公婆,让他们放心。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儿媳也因为天天传来的灾区消息而寝食难安,我希望能为灾区做些什么。灾后一周,单位希望有一名记者深入一线了解律师行业受灾情况,我主动请缨。看着儿子去抗震救灾都没有落泪的婆婆,这次哭了,她拉着我的手的情景,让我至今难忘。她的手因为干活儿而粗糙,手很厚、很暖。"燕儿,真的要去吗?我孙子才三岁,你们都去灾区,万一有个闪失,孩子怎么办啊?”婆婆一边哭一边拉着我的手,我的手被婆婆厚实的手掌包裹着,温暖让我的泪水也不知不觉地流淌了下来。“妈,您不阻拦您儿子,因为您知道阻拦没有用。您拦我,我能理解,可您知道吗?如果我不去,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孙子是您从出生一直带着的,有您在,我们特别放心。你就让我们俩一起去吧。”看着我那么坚定,公婆没有再说什么,出发那天,家里特别安静,一向活泼好动的儿子也静静地在客厅里,看着我进进出出地收拾行李,而公婆更是心事重重。我把家里该交代的事情,都向婆婆一一作了交代,把一些重要物品写了清单让婆婆保管好。其实,那时候,我做了最坏的打算,因为谁也不知道灾区到底会是什么样。我的航班晚点,到达成都双流机场时已经深夜,为了不给当地司法厅和律协添麻烦,我联系了正在成都休整的老公,让他接我在他公司驻地暂住一晚,另外也想在工作忙起来之前见他一面。可没有想到的是,几天没见的老公竟然见面就急了:“你知道灾区有多危险吗?你知道咱俩都在灾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儿子就是孤儿吗?”因为当时还未深入灾区,我乐观地说:“你放心,我都把家里料理好了,奶奶会照顾好孙子的。”拿我没办法的老公,知道既然我来了就不会轻易放弃,于是只好妥协。能做的就是,一次次传授救灾经验。第二天一早,我和老公各自开始了繁忙的工作,尽管有时同在一地,但我们却因为工作也只能靠手机联系,告知各自的位置。灾区的情况出乎我的意料,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太多人需要救助、太多地方需要援建。太多的工作让我甚至无暇顾及大大小小无数次的余震,一路汶川、什邡……“汶川大地震”最大的一次余震6.4级,而我当时正在都江堰的一座危楼下,帮助一户人家搭建帐篷。当时通信中断半个多小时,我并没有察觉,当我手机再次响起,我接听的第一个电话就是老公熟悉的声音,他带着很不镇定的音调:“你知道吗?我看到都江堰最大余震时,就一直打一直打,一直都打不通,半个多小时,我都快急死了,你好不好?没事儿吧?都说了,不让你来灾区……”信号并不稳定,这几句话也是断断续续的,但是在面对那么多不确定的因素时,一个惦记着你的人的一声问候,在那个生死攸关的午后,带给我的是无穷的力量和温暖。在跟那么多和死神擦肩而过的人交流过后,在看见了那么多生离死别之后,从灾区平安归来的我和老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活着,真好,唯有感恩。世界上那么多夫妻,能共同面对生死的不多;世界上那么多家庭,能共同面对生死抉择时彼此支持的不多,我很幸运,就拥有这样一个祖孙三代、彼此珍惜、相互扶持的家庭。如果我们连生死都可以微笑面对,那么生活中的矛盾或是坎坷又能算什么哪?我和公婆在岁月的流逝中,相处融洽,婆婆逢人便夸我比闺女还亲,我也把公婆当成了父母,他们生病住院我忙前忙后,他们的亲戚我更是迎来送往从未怠慢。我的爸妈经常说:人心换人心。我想:经过了生死的考验,我们一家三代的心已经紧紧地贴在了一起。此刻,想都不敢想有可能参选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公婆,正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我知道他们的心意,我更知道是“感恩”让我们这个三世同堂的家庭和谐、和睦、同心、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