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庭荣家庭
施庭荣,因为一个动人故事,便有了一个新家庭。又因为有了一个新家庭,便有了一个感动八方的家庭故事。一、因为一个动人故事,便有了一个新家庭现在已经定居于昭通市威信县邮政局的施庭荣,原籍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人。施庭荣的家庭同其他普通人的家庭一样:上有老下有小,但又与其他家庭不一样:他有两位母亲、两位父亲。1982年,刚20出头的小伙子施庭荣,在红河州建水县的家中休闲看报,无意中看见《春城晚报》上刊登一篇关于讲述省“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宋思莲的文章,文章中详细描述了威信县邮政局职工宋思莲既要照顾家中年迈的老人和先天残疾的儿子,又要努力工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感人事迹。在那个推崇榜样的年代,宋思莲身上体现出的先进形象深深触动了施庭荣的心,他含着热泪看了一遍又一遍,看来看去,他食不果腹,夜不安寝。最后毅然提笔写了一封充满敬仰之情的书信寄给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主人翁宋思莲,这位他心目中未曾相识却已崇敬得五体投地的母亲,从此,拉开了小伙子的认母之路。通过多次的书信交流往来,宋思莲朴实、诚挚的语言使施庭荣更加倍感亲切,如果不经常书信互相问候就好象缺少什么东西似的。施庭荣的真实感情流露也深深触动着妻子江玉兰的心,特别是他把心里渴望能见上宋思莲一面的想法讲给妻子听后,妻子高兴地和他一拍即合。1984年初,施庭荣夫妇终于共同踏上了千里“认亲寻母"之路。经过了五天五夜的旅途颠簸劳累,施庭荣夫妇来到了居住在威信县邮政局职工宿舍的宋思莲家中。看着这位已经45岁但已历尽沧桑、满头白发的职工兼妇女主任工作的老人,看看那躺在床上瘫痪的、需要长期照顾的抚养孩子,再听听因孩子治病而负债累累、穷困潦倒的家境故事,施庭荣夫妇同时在内心深处升起了一股该给老人做点什么的想法。在证实老人虽艰难生活但仍一心扑在工作事业上时,宋思莲这位母亲的形象在施庭荣夫妇心中变得更加高大起来。在交谈的过程中,老人委婉透露出想认一个义子到家中共度难关的想法。施庭荣夫妇都记在了心上但没有当场答应,因为他们都顾忌自己还有40多岁的父母也需要照顾。返回到建水老家以后,施庭荣把宋思莲的感人故事和自己想认亲认母的想法讲给自己的亲生父母听,他的母亲听了自己儿子的讲述后很感动,但天下父母情牵动了她那颗难以割舍的心,当时只有同情加沉默,没有及时答应他们认母,她叮嘱儿子有空就常去看望这位多灾多难的父母和残疾弟弟,也说了她会抽时间陪施庭荣共同前往看望问候。1987年底,施庭荣陪着自己的亲生母亲再次来到了宋思莲家中。刚见面,两位母亲就象熟悉多年的亲人一样便拉起了家常,在享受一片温暖热情的气氛和促膝交谈之后,母亲因为他们的故事感动流涕,然后就对宋思莲说道:"大姐,你的孩子瘫痪了,不要难过,我有两个长大了的孩子,我送你一个,以后咱俩家一家一个,这样我们就都有人养老送终了”。话未说完,两位母亲就抱在一起痛哭失声…。从此以后,宋思莲家里就有了两个儿子,一个刚出生就瘫痪现已18岁的儿子,一个刚收下准备陪伴他们共度一生的24岁的儿子。二、又因为有了一个新家庭,便有了一个感动八方的家庭故事施庭荣成为宋思莲的家庭成员后,切实承担了照料“"弟弟”和照顾老人的所有家务职责。每天鸡还没有叫他就起床打扫家庭卫生,给父母烧好开水洗脸。父母上班后,他就买菜、煮饭,给弟弟洗屎尿裤等。有了施庭荣这不怕苦、不怕脏的儿子料理家务,宋思莲夫妇终于感受到了生活的一份轻松和快乐。当一家人还沉沁在幸福和快乐中时,瘫痪的弟弟不幸离开了人世,家中就只剩下了施庭荣这个儿子。"你们放心,我就是你们的亲生儿子,今后给弟弟治病所欠的钱和家中的所有事都包在我身上" 施庭荣时刻安慰失子悲痛的父母。看着一片赤胆忠心的儿子,宋思莲夫妇感觉到了温暖,同时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宋思莲夫妇的信任,更使施庭荣增加了信心同时也感到千斤重担落在了自己头上。于是他决心一边找工作做,一边照料家庭。首先他到邮电局的电杆厂当临时工,吃苦耐劳干了三年,为人忠厚,业绩显著,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接着领导就推荐他到邮电局当农村邮递员。五年后,因工作作风严谨踏实,又调到城里当快递员,后到如今的后勤管理员。施庭荣一边工作,一边为生计奔波,含辛茹苦赚来的钱不但养家糊口,还还了因弟弟治病所欠的多年的债,这时的他才如释重负。他们一家人就这样同甘共苦,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尽管家里有老婆照顾父母,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施庭荣再繁忙也常回家看望父母。苦心也深深感动父母,致使父母也没有忘记这个儿子。施庭荣说:“以前因为快递忙,经常没按时回家吃饭,母亲就常常把做好的饭菜端到单位门口等着他来吃”;每次出远门,母亲也会千叮咛万叮嘱:"路上要注意安全,早点回来”;“我们夫妇所生的两个孩子,我父母照料他们比我们自己还照顾得好,热情周到……”。直今已54岁的施庭荣谈起当初,他还含着激动的热泪说:“作为一个异乡客,背井离乡来到威信,要克服地方生活习惯差异、语言不通等困难,还要找工作养家糊口、照顾老人等,生活道路十分艰辛,真的很不容易,但至今我都没有后悔,因为我拥有了许多家庭没有的东西”,说起这他还感到十分自豪。三、“我要让义父母不因收留我而感到后悔”1994年以后,随着国家实施房改政策,父母鼓励施庭荣集资建房,但施庭荣坚决不同意,还说:“我们分开单独住,谁经常照看你们?”。而此时,施庭荣的义父突发重病。为治好义父的病,从单位领导到亲朋好友,施庭荣能借钱的地方的都借过了,一直医治到2003年义父过世。当别人问起施庭荣为什么这样执着时,施庭荣说:“我既然已经选择了俩老,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也要咬牙度过难关,竭力做到当子女的责任,让养父母不因收养我而感到后悔”。当初辛苦打工为弟弟治病还欠债,如今奔波劳累又为义父治病还钱,施庭荣的老婆、孩子看到这些不但没有怨言,而且还一起省吃俭用替父还债。如今,施庭荣夫妇和两个儿女、义母虽然还住在狭窄、拥挤的小套房里,但却温暖无比,其乐融融。如此一家,不是亲情,胜似亲情。这温暖一家的感人故事已在当地广为流传,其爱似涓涓流水不断缓缓撒向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