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兰家庭
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南圣镇,有这样一个家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就是九个女儿之家--什兰村委会市队村,黄金兰家庭。王昌明、黄金兰,出生于40年代,如今已走进古稀之年。他们老实本分,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女儿出生于1966年,从生下第一个女儿开始,他们就期盼着能有一个“传宗接代”的儿子出生,第2个,第3个,……第9个,直到国家出台计划生育政策,时任村长的王昌明,主动劝说妻子到医院进行结扎手术,结束了他们朝思幕想的“儿子梦”。在那个年代的黎族地区,不难想象,这样的决定是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争扎,漫长且煎熬。王昌明、黄金兰夫妇面对“无人养老送终”“替他人养媳妇”等各种社会言论,勇敢地挑起这个家庭的重任。为了能够保持一个完整的家,他们谢绝了一个个送养的请求;为了能够解决全家11口人的一日三餐问题,他们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为了能够改变现状,冲破世俗的观念,他们宁愿穷生活富教育,攒下每一分钱供女儿上学,让她们接受教育。30年的送女求学路,花掉了他们毕生的心血。由于王昌明、黄金兰夫妇对家庭的重视,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九个女儿,让这她们懂得了以家庭为重,为家庭付出。尤其是大女儿、二女儿和三女儿,因为较为年长,所以担负起帮父母干农活和照看妹妹的重任。即使再苦、再累、再饿,都不向父母抱怨,默默付出。经过一家人的努力,王昌明、黄金兰夫妇家成为了当时村子里的首个万元户,影响着周围的人。那时候,这家人的心早已紧紧拽在了一起。注重教育,潜移默化带好头虽然王昌明、黄金兰夫妇身为农民,但非常注重对子孙的教育。从大女儿到小女儿,再从大外孙到小外孙,王昌明、黄金兰夫妇始终坚持对他们的教育,一个做人的道理或是一则育人的故事,可以说上几十年。他们衣服补了又补,甚至一个鸡蛋分四半,只为告诉女儿勤俭持家的道理,他们带头照顾无儿无女的姑婆,主动帮助过路的老人,就是想教会女儿如何做人,让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如今,他们的9个女儿已经成家立业。有在教育战线奋斗的教师,有在行政单位工作的公务员,有在军营磨炼过的女兵…即使他们的九个女儿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但始终坚持一个家庭理念--“潜移默化带好头"。生活好了,他们的女儿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农村体验生活,让孩子能够明白生活的艰辛,懂得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王昌明、黄金兰也总是教育她的孙子、孙女们,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才能让人进步。做人要懂得感恩、宽容。在这个家庭里,注重教育所体现出的,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为人处世,还要爱党爱国,响应党的号召。在这个大家庭的影响下,正在读大学的外孙王宇钊,利用假期志愿加入妇联、团委参加义务活动,特别是2016年,刚放寒假回到家乡的他,在了解中共五指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五指山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暨新年文化下乡活动”的时候,主动以主持人和表演者身份参加了该宣传活动,进行了7场演出。以学习者和宣传者的角色,向五指山市各乡镇的父老乡亲宣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并以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子孙孝顺,父母在哪家在哪。几十年的相守相依,王昌明、黄金兰夫妇家已凝结了一股团结的力量。步入古稀之年的王昌明、黄金兰夫妇,并非面对独守“空巢”的孤独,而是迎来子孙孝顺、家庭和睦的幸福生活。父母在哪,家就在哪。逢年过节或是假期,九个女儿都会带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回家,看望二老,与姐妹欢聚。春节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老大、老三和老七掌厨,老二和老五洗碗摆桌,老四和老六洗菜切菜,老八和老九则哄孩子,九姐妹们一边忙着手头里的活儿,一边聊着天……伴随鞭炮声的响起,年夜饭开动了。女儿一桌,女婿一桌,小孩一桌,坐满了三桌,似乎寓意着“子孙满堂”“家和万事兴”。饭桌上,吃吃喝喝,唱唱跳跳。有意思的是,九个女儿商量决定每个小家庭表演一个节目,有说绕口令的,有唱歌的,有跳舞的,还有害羞躲起来的。王昌明、黄金兰夫妇脸上挂着笑容,虽一语不发,但看得出来他们心中的欢喜,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满足。饭后,女婿娱乐消遣,女儿们则是坚持家庭传统--挤在妈妈的房间里聊家常,痛快的不痛快的,一并释怀。闲聊时,老三的一句“父母这一生很不容易,我们姐妹相聚,应该相互爱护,好好珍惜”,让姐妹们热泪盈眶。感动总是萦绕在这个家庭里。现在通讯发达,九姐妹们创建起微信聊天群,她们的联系更密切了,他们的关系也更亲近了。正如歌里唱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王昌明、黄金兰夫妇家正演绎着现实生活中人们所憧憬的幸福生活的故事。这个家庭由小爱凝聚成了大爱,每一个成员都为这个家庭的幸福付出自己的努力,他们不仅为了自己而活着,更是为了这个家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