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家庭
这是一个政治上信得过的家庭,丈夫——张志刚,40岁,中共党员,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一庭法官,2013年7月主动报名参加援藏,现在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工作,妻子一一冯丽娜,36岁,河南省安阳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儿子,张云鹏,13岁,北京市五十中初一学生。张志刚同志有着十几年的党龄,11年的乡基层人民法庭历练、5年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一庭的工作经历以及刚开始的援藏生涯,让他对党、对组织、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用这种感情积极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这是一个聚少离多、亲情浓浓的家庭。西藏、河南、北京,一家三口,三个地方(爱人冯利娜的工作暂未调到北京),使相聚相守显得格外珍惜,也让他(她)们的心贴得更紧、更近,2000年,张志刚和冯丽娜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三天婚假后,他(她)们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五千多天的两地分居生活,张志刚同志199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安阳县人民法院吕村法庭工作,基层法庭的工作清苦而忙碌,单位距市区40多公里,在当时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他一、两个月才能回家和妻儿团聚一次。2008年8月,张志刚同志离开家乡到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工作后,更是天各一方,聚少离多。每次探亲回家,心里最不敢想的就是别离,最不敢面对的就是送别,一次次看着妻儿含泪送他上火车,张志刚同志内心的不舍无语言表。2014年春节团圆,儿子张云鹏说:“我才是真正的留守儿童。”也许是空间距离的遥遥相隔,让这个家庭更加心有灵犀,身心合一的幸福感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踏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是一个充满浓厚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力量的家庭。张志刚同志在人民法庭工作期间,时刻不忘充实自己,2004年考取了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2008年,通过招录考试被最高人民法院录用。张志刚同志的爱人冯利娜,从事学前幼儿教育工作,“爱,而后育”是她对待工作、对待每位幼儿的宗旨,“爱心留给孩子,放心留给家长,芳心留给自己”是她的工作态度,为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挤出时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取得了学前教育本科文凭,圆了自己的大学之梦。家庭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子,他们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情操教育,培养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到节假日一家团圆的时候,言传身教,重视对儿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更注重培养儿子的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他从小做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今年还不满13岁的张云鹏,小小年纪就懂得了“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地靠父母,不如靠自己”的人生哲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曾表扬说:“张云鹏父母都不在身边,期末考试数学、英语两门考第一,很优秀,大家要向他学习。”这是一个充满孝心和爱心的家庭。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张志刚同志的母亲和岳父岳母,都已年近七旬,体弱多病,因为工作需要,张志刚同志不能经常在身边照顾他们,打电话,聊家常,嘘寒暖,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张志刚同志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冯丽娜毅然担负起了照顾三个老人的责任,老人生病了,她绕膝床前;天冷了,她为老人添置衣物;孤单了,她陪老人聊天……14年来的默默坚守,让三位老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晚年的幸福。他们对公益事业充满了热爱,在献血车上,有张志刚、冯丽娜夫妻两人的身影,2008年汶川地震后,刚刚7岁的儿子张云鹏主动把自己仅有的1000元压岁钱捐给了灾区的同龄失学儿童。这是一个团结和睦、邻里和谐的家庭。张志刚同志因为工作繁忙,很少时间照顾家庭,教育子女、照顾老人,爱人冯利娜都默默地承担起来。为了全力支持张志刚同志的学习和事业,冯丽娜放弃了个人的业余爱好和休息时间,承担起了全部的家务,从不让张志刚同志分心。结婚之初,他们在市区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而是借住在亲戚家中,张志刚同志常常感觉对不住妻子,但妻子冯丽娜却常常宽慰他:和一家人相扶相携比起来,房子算什么!正是这份理解和宽容,让他们少了烦恼、多了和睦、增加了亲情。远亲不如近邻,是这个家庭朴素的理念,在对待同事及邻里关系上,他们抱定“吃亏是福”的信念,多向同事的优点看齐,遇到困难就上,遇到利益就让,吃亏在先,礼让在前,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这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家庭,但又显得那么地不平常。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感动,它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