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家庭
润物细无声一一中央台文明家庭推荐(方明杨玲)他,叫崔明德,你知道吗?她,叫杨玲,你听说过吗?崔明德?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谁。但是如果问你,知道著名播音员、朗诵艺术家方明吗?回答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崔明德就是方明,方明就是这篇推荐材料的主角之---崔明德,1956年参加工作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人民大会堂里、天安门城楼上“御用”的代表中央和政府声音的代名词。现在再说说杨玲,我们都亲切的称她杨玲老师,因为她是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导系的教授。现在活跃在荧屏、电波里的名人名嘴几乎都是她的学生,她还是广电系统众多教授、导师的老师。1975年,经中国播音泰斗齐越老师做媒,方明和杨玲结为伉俪,转眼间从文革时期坚定的结合,到双双退休三代同堂,他们马上就要迎来结婚 40年即“红宝石婚”的纪念。农历马年元宵节(也是西方的情人节)刚过,笔者以记者和学生的身份,对崔明德、杨玲这对伉俪进行了一次同事、朋友般的采访一虽然有播音大家齐越老师的撮合,但是方明、杨玲的结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文革那个动荡的时期,政治面貌是影响人命运的“生死牌”。由于父亲是当时被政治审查的“重点对象”,杨玲的身份自然异常敏感。而1975年的方明,作为业务骨干,已经是经常出入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城楼播音的机要人员,如果与政治面貌“有问题”的杨玲结合,结果可想而知。当组织和领导找到方明表态的时候,他只是坚定地说了4个字一-“马上结婚”!就是这4个字,让他们风雨同舟了将近40年。方明是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的主力,每天早上四点就要起床上班,从结婚那一天起,杨玲的作息时间就一直与方明保持同步。每个早班的四点钟,总有一位人民教师为她的播音员丈夫做早饭;每次值班的时候,总有一个妻子为他送饭,无论刮风雨雪,任劳任怨……正如方明老师所说,“杨玲对于方明来说,就是秘书处,也是老公、儿子和孙子的忠实记录者”!和现在不同,那个年代的播音员、主持人虽然是“名人”,待遇并不高。方明是家里的长子,父母都没有正式工作,家庭经济比较困难。除了伙食费,工资全部是一大家子共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作为儿媳妇的杨玲,甚至利用工作之余,陪着婆婆一起糊纸盒来贴补家用。“不能把经济压力过早的交给弟弟妹妹”……他们两口子就是这样敬老、养老的,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的。1978年,他们的儿子崔征出生了,工作繁忙的方明和杨玲秉着“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原则,教育着儿子。从儿子小时候,家里就有这样不成文的“家规”:自己的衣服自己熨,自己的袜子自己洗。儿子逐渐养成了自立的好习惯。一次,单位发排骨,儿子和杨玲说:“一定把最大块的给爷爷奶奶带过去”,听到这童言无忌的话,方明和杨玲是最欣慰的人。说道对儿子的愧疚,杨玲说:“儿子上中学突发心肌炎,方明都没有请假,我也是学校下课后匆匆赶到医院的,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子承父业。今天,我们可以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看到崔征的播报,看到崔征的采访,儿媳妇胡一舟是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姑娘,是体育频道的编导。这一家子4口人都是广播电视从业者,都是共产党员,我们都笑称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广电之家”,“职工之家”,更是“党员之家”!这性格火辣的湘妹子能和婆婆处好关系吗?方明和杨玲异口同声的说:“别提了,用儿媳妇的话说,她和我们的关系啊,比和亲生父母都好”。就在幸福向他们招手的时候,不幸也悄然而至……2006年5月5日,在工作中经常感觉胃痛的方明被诊断为胃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通常都是手忙脚乱,甚至内心恐怖无所适从。考验这个家庭的时刻来了。这是笔者采访的内容。笔者:拿到化验报告,是不是感到很恐惧?杨玲:说实话,不是不紧张,是没有时间紧张,没有时间去害怕。那天天特别冷,还下雨,赶紧去台里播音部,铁成几位老师立刻让方明交接了手上的工作,马上住院接受治疗。笔者:可是这毕竟是癌症啊,没有感到过绝望吗?杨玲:也奇怪,从一开始,我和方明就一直认为这个病是可以治好的,没觉得癌症会怎么样。笔者:当时没想过对方明老师隐瞒一下病情吗?杨玲:没有,我们从来不隐瞒。因为方明是个坚强的人,他非常淡然,只是说我知道了,积极配合治疗。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手术前为了缓解病人紧张的情绪,在麻醉前,医院的专家、大夫特别来安慰方明,结果你猜怎么样?方明说:“大夫,我给你朗诵一首诗吧”。他就在病床上高声朗诵了《对衰老的回答》。十几名医护人员立刻就踏实了,说:“这哪里是我们来安慰您,分明这是给我们大夫做工作啊”。笔者:您从来就没紧张过?杨玲:在病人家属签字的时候,还是特别紧张的。即便是这样,我依然写了4句话。我相信医院,同意手术中的任何措施;我相信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