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成伟家庭
今年58岁的曾成伟是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副教授,为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第六代传人,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蜀派琴家。出生于文艺世家的他,不仅把蜀派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而且在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他的家庭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子女成才。在古琴的铮鸣声中,曾成伟用心弹奏出令人艳羡的琴瑟人生。曾成伟15岁那年师从外祖父研习古琴,就此走进了古琴世界,在外祖父的指点下,曾成伟逐渐领会琴学的精髓,体会到弹琴的乐趣,并立志要把这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古琴文化传承下来。家传琴学,曾成伟从外祖父那里学到的,不仅是技艺,还有做人。外祖父不仅是血脉上的亲人、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中的导师,这种人格上的完整影响,在他的性格、处事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篆刻下深深的印记。1985年,曾成伟和何蓉喜结连理。俩人虽是经传统的“介绍”方式认识,但婚后夫妻感情融洽,是别人眼中的模范夫妻。1988年6月,曾成伟的儿子出生不久,因为住房拆迁,母亲带着两个弟弟住进了他家,当时,何蓉的妹妹在蓉求学,也和他们住在一起。一大家子近十口人,挤在小套三的房子里,朝夕相处了两年,却从未因琐碎小事拌嘴、红脸,或打肚皮官司。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上,曾成伟的儿子曾河拿下古琴银奖,十分不易。曾成伟笑言:儿子从小学到高中,没有当过一次“官”,没有拿过一张奖状,生平首次“中奖”,就抱了个“金娃娃”回来。曾河这个名字,源于夫妻两人姓氏的谐音组合。对于这爱情的结晶,曾成伟虽寄予厚望,却并不像大多数父母,将孩子的学习看得比天还重。他认为,子女成才先要学会做人,“德”育重于一切。他时常教育儿子,做人要正直和善良,与人相处不能让别人吃亏。在教育上,曾成伟只有一件事“强迫”儿子:弹琴。曾河9岁的时候,曾成伟开始教他学琴,并规定了每天至少要练够一小时。“娃娃需要培养一个爱好。”曾成伟说,他倒没有儿子也要以古琴为职业的想法,只是希望给孩子种下一颗“爱好”的种子,现在,26岁的曾河正在读研究生,带他的导师正是父亲曾成伟。很多艺术家都会把孩子交给其他人教,但曾河所学的专业、传承的技艺,只有师从父亲才是“最专业”的。在教学中,曾成伟把儿子看作自己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不特亲也不特严,他常说,20好几的大人了,如果自己都不自觉、还要父母监督才能做事,那也是成不了材的。多年习琴以及性格使然,曾成伟喜欢上了一种简单的生活,弹弹琴、教教学生、再斫点琴,这三件事基本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一家三口聚在一起,父子共弹古琴、交流心得,成为这个古琴世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生活中的曾成伟,正如他教育儿子的那样,以正直、善良为做人原则。演奏所得,他常用来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再三叮嘱不能告诉别人。身为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曾成伟从事十多年专业教学,为民乐系古琴专业从无到有不断成长付出了艰辛努力,教学大纲的制定、乐谱的整理……促使古琴教学比较系统化、规范化。2009年,他带领青年教师收集整理蜀派古琴的资料并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自己也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教师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多年来,曾成伟坚持以“爱心”培养学生。虽然他教授的是专业课,但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谈心,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引导和帮助学生.2003级有个学生李妮莱,进校时比较贪玩,每天不能保证练琴时间,还不了课,影响了教学进度。一次,又借口上体育课摔伤了手还不了课,曾成伟发现后严肃地批评了她,并同她进行了多次长谈,教她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最后,李妮莱承认自己的错误,找到了学习的动力。从这件事入手,曾成伟经常抽查她课外练习的状况,随时与家长沟通,一起做工作。在他的帮助下,李妮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古琴研究生,现就职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川音附中高三古琴学生郭绮雯,家庭条件较差,靠母亲打工维持学业,但学习刻苦。了解到孩子没有好的古琴学习后,曾成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一张非常好的古琴给她学习。这样的事例枚不胜数。近几年来,曾成伟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古琴大赛中均获大奖,他自己也多次受到表彰,被授予四川省“师德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