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珍家庭
陈玉珍家庭,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站乡十委村,家庭成员3 人。一分钱一分钱地节省,一毛钱一毛钱地积攒,成车成车地将几万元几万元的文具捐献,迄今为此,已向社会捐献了 90 余万元。这就是慈善夫妻陈玉珍、夏志国十八年的“微捐”生活。 陈玉珍夫妇在长春经营着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文化用品商店。1997年,报纸和电视中关于“希望工程”的报道,看到那个“大眼睛女孩”渴望读书却因家庭贫寒而面临辍学的报道后,陈玉珍夫妇很受震城。随后,为农村贫困孩子捐赠学习用品的念头油然而生。于是,夫妻俩就拿了十几盒小刀、格尺、橡皮、方格本等文具,到长春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进行了商品认定和捐献申请。在得到支持和鼓励的第二天,一辆小解放就把价值3万元的学习用品送到了“希望工程”办公室。从此,一家人一发而不可收,通过“希望工程”“代理妈妈”等渠道连年捐款。1998 年捐赠3万元,1999年捐赠3万元,2000年捐赠了3 万元,2001 年捐赠了2万元,2002年捐赠了4万元......18 年中,夫妻俩为8000 多名学生送去了价值90余万元的学习用品,成为农村孩子捐献学习用品的“专业户”。 近些年,夏志国患上股骨头坏死,走路困难,但每次他都拄着拐杖亲自把学习用品发到学生手中。一个寒冷的冬日,夫妻俩装了满满一车物品,去农村的一所小学,因为货物重,200 多里地的路多走了一个多小时。当他们走进校园时,300 多名孩子亲热地围了上来,此情此景让许多师生泪流满面...... 因为是小本生意,利润不大,夫妻俩生活十分简朴,家中最大、最重要的消费支出就是捐献。“我们没啥大钱,不能像那些公司一捐就是10多万,但我们可以这个月给这所学校的孩子们送去书本,下个月给那所学校的贫困孩子送去纸笔。一点儿一点儿地来,有10元钱我就捐10元钱的东西,有 100 元我就捐 100 元的东西,把学习用品送到那此读不起书、缺纸少笔、没有体育用品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快乐的学习生活,我们就知足了!” 18 年的无私奉献,夫妻俩不图回报,从中享受的是善行义举带来的心灵慰籍。家中一件最珍贵的东西是一本5米长的红色名册,上面留下了他们所捐赠的学校师生们的答名。在第一页上有一段话,最让夫妻俩欣慰:“敬爱的陈奶奶和夏爷爷,您对我们的帮助,我们将铭刻在心。我们也会像您一样,把关心、帮助他人作为生活中最大的快乐!”